【物印初心】一本用四种语言记录的笔记
开栏的话:
在那些见字如面的时光里,
是谁把锦书相传,
给我们温暖和希望?
在那些让人感念的岁月中,
是谁为那些普通物件,
赋予非凡的意义?
书信、日记等记录着师生的初心与坚守,
别有深意的物件承载着人们的奋斗年华。
那些寄托美好时光的事物,
深深镌刻在我们的生命里,
从不曾远去。
这是我们面向过去的初心与骄傲,
是我们奋进新时代的使命和起点。
今年5月,党中央作出开展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的重大部署。为扎实推进主题教育往深里走、往心里走、往实里走,《工学周报》特开设“物印初心”专栏,以身边那些“扎根教育事业,终身许党报国”的先进典型,以见人见事的榜样力量和身边故事,激励广大党员守初心、担使命,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。
在杨士莪院士家的书房里,各类书籍将三面墙的书架摆得满满当当。因为对文字和书籍天然的亲切感,杨士莪将小学、中学、大学到工作后的很多书本都保存完好,其中就有他早年留苏进修时的笔记本。
其实,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笔记本,而只是粗糙的草稿纸,略微泛黄的无格纸张上,一行行笔迹工整流畅,一串串文字、公式整齐地一字排列,仿佛写在无形而笔直的格子里,在无拘无束的纸上书写得从心所欲而不逾矩。本子上,用英、俄、德、日四种语言记录着整篇的公式、文章摘要等内容,却唯独没有中文。
原来,上世纪50年代,杨士莪到苏联科学院声学所进修。作为列宁图书馆的常客,他将大量时间都花在了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里。这里是先进科技知识的汇集地,各国图书都有收藏,内容丰富。其他图书馆不易找到的声学领域、物理、数学等相关专业最新的书籍、杂志,在这里均可找到。在这里,杨士莪如鱼得水,像海绵吸水一样如饥似渴地沉浸在求知的快乐中,每每遇到让他眼前一亮的内容,他就会抄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。
在这里,他的语言优势也得以充分发挥。英语从小学开始就坚持学习,即便童年时期,一家人在重庆的歌乐山上躲避日军轰炸也坚持学习;德语是早在清华大学求学时,杨士莪选修的第二外语,在他看来,曾作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德国科技发达,掌握语言工具可以追踪最新的科学发展走向;日语是他到哈军工工作后自学的,当时日本的电子工业比较发达,他认为学习日语可以直接了解对方的最新进展;俄语是他到沈阳科学院干部学校进修的,负笈苏联之前,他的俄语水平就已经可以阅读专业文献了。
提到学习多种语言的经历,杨士莪说:“搞科研要想赶上时代,就要懂得语言。人家从进行相关科研工作,到文章发表出来,我们就已经落后了,如果再等着有人翻译出来再学,我们就更落后了。为了缩短这个时间差,学语言就尤为必要。”在学外语的过程中,杨士莪还总结出了一些心得——“这几种语言中,德语、日语相对更加简洁,往往几句话就说到关键之处……”
在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驱使下,杨士莪以只争朝夕的拼劲加速向前。因为对于年轻的新中国及海军来说,发展水声学,满足万里海疆的国防需求,具有重要战略意义。然而,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,在这方面却是一片空白。即便在整个声学领域,美国当时副博士以上水平的研究人员约有两千人,而中国只有两位声学家,还都不在水声领域工作,足见在该领域中国的差距。
苏联是世界上水声学专业开展最早、技术较为先进的国家之一。为填补在急需的尖端科技领域的空白,国家采取“紧急措施”,派遣少量的科技人员到苏联科学院声学所学习,掌握新学科基础知识并建立协作关系,回国后促进水声学技术的发展。与杨士莪同行的共有八名青年,带着“为国而学”的使命和国家寄予的“强国兴邦”厚望,在声学的广阔领域里积极汲取着相关的信息与知识。
作为海军派遣的进修生,出于职业敏感,杨士莪对于国防方面的研究情况格外关注。随着对苏联科学院声学所逐渐熟悉,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:声学所除了理论组、水声室和超声室以外,有两个研究室的门对中国人是紧紧关闭的。一个是声呐设计研究室,另一个是舰船噪声研究室,因为涉及到关键军事技术,所以对外方人员始终关闭。
聂荣臻曾感触至深地说:“从目前科学发展的趋势来看,技术越发展,保密性就越强,别人即使给一些东西,也只能是性能次先进的技术,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收国外先进成果,走自己研制的道路。坚持自力更生为主、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,对国防科技工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……自己不钻,不仅不能有独特的创造发明,而且也不能把要到、学到、买到的用于实际和有所发展……靠人家靠不住,也靠不起,党和国家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本国科学家身上。”
在苏联声学所的进修经历,让杨士莪对此更有切肤之感。
在声学所的资料室中,有大量关于声学的论文和学术报告,这些声学所得天独厚的资源对中国学生都是公开的。通过和所内专业研究人员的交流,以及查阅声学所的各类研究报告,杨士莪很快接触到水声学领域的前沿问题。他利用这座“近水楼台”,遍览相关文献,而这种“博览”似的阅读使他对声学的认识日益深刻,摸清了水声发展的清晰脉络,也拓宽了他的知识面。
负笈苏联,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,时代赋予一批青年人的重大人生机遇。杨士莪有幸成为其中一员,由此注定了他的人生走向,使他后来数十年的岁月与国家需求密不可分。因为站在世界水声研究领域的前沿之地,站在“巨人”肩膀上的杨士莪在两年多的时间中,有了“拔节”一样的成长。回国时,他除了带回厚厚的一摞笔记以外,还有在中国开展水声研究的雄心、本事以及开创中国水声教育新格局的清晰想法和思路。
2013年,哈军工纪念馆筹建时,杨士莪将这些笔记中的其中一本捐赠给了纪念馆。如今,陈列在这座展厅中的笔记本,作为时代的见证,向人们讲述着那个时代中国自强不息的故事、一名科学家的报国情怀和追求。